欢迎光临 中医人才教育培训网!
今天是: 中文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传统中医 > 疗法各论
疗法各论

中医优势治疗技术之六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时间:2019-06-03 12:31:21 浏览:1206 次

耳脐疗法

它是大脑感知声音的接收器,它是维持人体平衡的生物钟,它是保持大脑健康的动力源,它是人体器官的集中反射区,它就是人们的耳朵——一个形似子宫内倒立的胎儿的人体器官。  

它是人体200多个重要穴位的汇集地,它亦是人体健康的枢纽和天然药库。因此,人们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展开对于耳朵及与其相关疾病病理病因的研究,最终形成一种以各种手法施于耳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用手法。

耳为宗脉之所聚        

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则指出:“耳为宗脉之所聚”。耳朵是全身经络的汇聚之处,五脏六腑的精气都通过十二经脉而汇聚于耳。中医全息理论认为“人体的每个局部都是整个身体的缩影”,耳朵亦是如此。        

耳朵与内脏器官和全身组织不断进行着信息传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全身的内脏器官如肝、心、脾、肺、肾、大小肠、前列腺、子宫等,以及大脑、颈椎、腰椎、乳腺等都在耳朵上有相对应的穴位,和耳朵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身体某部位患病时,病理信息即通过相对应的耳穴反映出来,形成充血、发红、压痛、起皮、脱屑、隆起、结节等阳性反映点。对于有些疾病而言,耳穴所出现的阳性反映甚至比本人的自我感觉还要早。这也是耳穴疗法可治病的原因所在。

神奇的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指用一定的刺激方式,刺激耳穴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一种作用。耳穴是耳朵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近年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耳穴诊治方法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耳穴诊治体系。        

相比于传统的亚健康养生,耳疗养生更接近大脑中枢,这是人体健康信息传递的枢纽,并蕴含深厚的中医基础,对亚健康疾患、气血气色及外表容颜的调理效果更好和更全面。

在古方耳疗的基础之上,借由新中医思维,以新思路开设耳疗诊疗项目,除采用传统的针刺、艾灸、按摩外,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激光、超声波、磁珠压迫等防治方法。     

耳疗养生的神奇功效,从上述的介绍中可见一般,耳疗调理包括了以下两大项目,涵盖了亚健康养生和容颜调理两大领域。

1、耳穴疗法养生套(好健康)        

适应人群:气血范畴的上交亚健康人群。        

主要作用:疏耳络、醒大脑;改善耳部功能,调节耳内的半规管,改善头晕、失眠,舒缓大脑神经。活气血、通瘀滞;激活经络循环,促进气血运行,疏通颈下与腋下淋巴,全面祛除寒湿症状,消除身体毒素和负能量。开耳穴、调五脏;刺激身体各器官在耳部的反射区,达到良好的调理作用。

2、耳穴疗法养颜套(好气色)        

适应人群:气血范畴的上交亚健康人群。        

主要作用:开耳穴、疏通耳部穴位,激活脏腑在耳部的反射区,贯通汇聚于耳部的经络通道。活气血、滋面部;激活耳周、面部末梢神经,推动诸阳上升,促进气血对面部的滋养作用。通瘀滞,美容颜;改善因瘀滞导致的痘、斑、毒素沉淀,驱除浮肿(眼袋)、气色暗沉、倦容衰老等。

脐疗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精进也成为了当代人的一种常态。然而就是在这种良好环境之下,人们的健康问题也日益严重,养生保健一词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当代社会,如果要说有什么是可以鼓励人们坚持做一件事的话,那这件事肯定就是养生。        

养生一词最早可见于我们的民族瑰宝——中医,而脐疗又是其中简单易行的一种外治方法。


肚脐是现代医学的称呼,在中医中又称为“神阙”。它是心肾相交的“门户”,将药物敷贴或是施治于此处,不仅可以疏通气血,调理五脏六腑,还有着治疗疾病的作用。

千年传承的治病奇方        

脐疗法养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脐疗养生始于商殷时期。此后的历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脐疗养生经验,不但能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而且对于预防传染病,康复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都有明显效验,故深为广大民众所习用。

历代证实的临床疗效        

脐疗是以脐(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的部位,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脐疗可预防和治疗疾病,达到祛病保健、扶正祛邪、益寿延年之目的。

温通阳气,回阳苏厥:(脐)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阳气乃人生命之本,所谓有“得阳气者生,失阳气者夭”之说。脐疔以湿热约切化用脐部,通过药物的温热剌激,或艾灸、热熨,能兴奋呼吸中枢,加速血液循环,使阳气温通或脱阳得固,从而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选用温热药物敷熨灸治脐后,借助药物的温通作用,可激发经络之气,能起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三焦者主决渎,利用药物或他法的剌激作用于脐后,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促进气机运畅,经隧通达,使小便通利,达到消肿目的。        

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脐为中下焦之枢纽,脐疗通过药物或他法的刺激促进了其吸收收作用,使脾和胃肠功能旺盛,清阳得升,浊阴下降,达到健脾和胃,降逆止泻的目的。        

收敛止汗,固精止带:脐疗后,通过药物吸收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了脏腑阴阳之不平衡,使气血调畅,营卫通利,精气神津有归,从而起到敛汗固表、涩精固带之效。        

调理冲任,固经安胎:脐近冲任督带四脉,其中任为诸阴之海,主胞宫;冲为血海,主生殖。妇人的经、带、胎、产诸疾与冲任督带四脉息息相关。脐疗可起到温补下元,调理冲任的作用。        

强壮保健,却病延年: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先后天之本源皆归于此。以温药作用于脐中,能温肾壮阳,补中益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起保健作用。

中医传承

更多>>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 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 并启动“中医药法宣传月活动”

    6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总结中医药法实施三年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主持会议。

    2020-08-20
  • 教育部:将增设中医疫病课程 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培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8月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20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