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 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 并启动“中医药法宣传月活动”
6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总结中医药法实施三年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主持会议。
2020-08-20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0-09-28 12:05:24 浏览:2177 次
进入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使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充分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凸显出人才培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势必要以育人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思想,解决了中医药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只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融入学校综合教育改革全过程,不断加强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才能使中医药高等教育焕发出无穷生机与活力。
精于术,诚于道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新时代中医药教育要在遵循中医药规律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树立培养“新时代真人”的目标。
所谓“大医”,不仅要“精于术”,更要“仁于心、诚于道”。对于道与术的共同高标准,正是中医文化对习医者提出的严格要求。
中医药经典之所以被尊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因为其运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智慧,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所录的《大医精诚》,乃习医者必读之文献,体现了中医文化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
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但卓越的专业诊疗能力只是成为“大医”的充分条件。凡大医者,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正说明了具有高山仰止的品德修养才是成为“大医”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与“大医精诚”的价值观相融合,贯穿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以精诚为价值取向。
自信、守正、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教育发展的需要越发强烈,呈现着多样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并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中医药人才培养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更要在守正的根基上,不断挖掘创新源泉,来锻造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具有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繁衍过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又在科学研究、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医药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文化人,让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使一代代中医人满怀信心,不惧质疑与批评,以自尊自律的精神、严谨科学的理论成果、真实可信的临床实效,在实现健康中医战略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人类健康的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指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近日对中医药工作又作出重要指示,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药本身就是中国特色有机组成,在育人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医药的精华,将中医经典和大医精诚的精神传承下去,又要围绕培养“新时代真人”的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培养形式上,中医药高校可联合多院校、多学科、多平台,充分发挥各学校、高新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的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合作的机制形式,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以中医药学领军人才培养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如中医药学大数据平台、中医药生命科学研究平台、中医非药物疗法核心能力综合提升平台、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等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中医药学领军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实践平台和创新驱动。
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将会更加符合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具备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底蕴。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中医药人才,应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知识、丰富多元的交叉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科研创新能力;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科研精神,最终成为能够从事医学临床或科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未来中医药学人才。
顺应时代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健康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变革。时代赋予的是机遇,也是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关键阶段,中医药教育工作者“为谁培养人”的答案不言自明。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因素,对中医药人才在多元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新时代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下好“先手棋”,2018年新工科正式扩容为“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新时代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教育也急需通过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医药原创理论特色的新医科,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医药人才,让中医走向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各中医药高校虽已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与改革,但形式仍多为简单加法。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整体设计要着眼于服务人类健康的全生命周期,以能够培养具有多学科交融的复合型知识背景医学人才为目标,围绕中医药人才的核心能力,重新构建整合医学类课程体系,打造兼容中医学类与西医学类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工、理、人文等多学科的课程模块,同时吸收传统与现代中医药教育精华,最终适应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新时代中医药教育工作者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与毅力,在习近平总书记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思想行动指南下,拿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方案,使之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抓手,培养一批具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一流中医药人才,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服务全人类健康努力。(谷晓红)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6月3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视频交流会,总结中医药法实施三年以来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达主持会议。
2020-08-2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8月27日表示,将研制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对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作出整体部署,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的建设,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等具体举措,强化中医药防疫人才的培养。
2020-08-27